鑄鐵是含碳量大於 2.11% 的鐵碳合金。
鑄鐵是人類使用最早的金屬材料之一,具有生產方法簡便,成本低廉,性能優良等特點,至今仍使用廣泛。缺點:硬脆,不易加工,只能鑄造。
典型零件:機床床身、汽缸體和缸套、凸輪軸、曲軸。
鑄鐵的類別:
-
白口鑄鐵:碳主要以滲碳體($Fe_3C$)形式存在的鑄鐵。
- 硬而脆,很少用做零件,作原料用(生鐵)。
-
灰口鑄鐵:碳主要以石墨(G)形式存在的鑄鐵。
-
麻口鑄鐵:介於白口鑄鐵和灰口鑄鐵之間鑄鐵。
鑄鐵的石墨化#
$Fe-C $ 和 $Fe-Fe_3C$ 雙重相圖#
鑄鐵的石墨化過程#
冷卻(結晶)時的石墨化過程#
-
從液相中析出石墨
- $L$ → $G_I$
- $L$ → $\gamma + G$(共晶反應)
-
從奧氏體中析出石墨
- $\gamma$ → $G_{II}$
-
由共析反應生成石墨
- $\gamma$ → $\gamma + G$
加熱時的石墨化過程#
$Fe_3C$ → $3Fe + C$
鑄鐵石墨化過程的兩個階段:
- 第一階段石墨化:發生在 P'S'K' 線以上的石墨化過程。
- 第二階段石墨化:發生在 P'S'K' 線以下的石墨化過程。
鑄鐵組織的形成條件#
按兩個階段石墨化進行的程度不同,鑄鐵具有不同的組織。
常用鑄鐵的牌號和性能特點#
一般來說,白口鑄鐵、麻口鑄鐵使用不多,灰口鑄鐵應用較多一些。
灰口鑄鐵的類別#
按石墨的形態,灰口鑄鐵分為四類。
-
灰鑄鐵:石墨呈片狀
-
球墨鑄鐵:石墨呈球狀
-
蠕墨鑄鐵:石墨呈蠕蟲狀
-
可鍛鑄鐵:石墨呈團絮狀
石墨狀態主要受鑄鐵的化學成分及工藝過程影響,片狀、球狀和蠕蟲狀在鑄造後即可形成,團絮狀由白口鐵退火得來。
:::grid{cols=2,gap=12,type=images}
:::
灰口鑄鐵的組織#
組織特徵:鋼基體上分佈著不同形態的石墨。
-
F+G 鋼基體(鐵素體)和石墨
-
F+P+G 鋼基體(鐵素體+珠光體)和石墨
-
P+G 鋼基體(珠光體)和石墨
灰口鑄鐵的性能#
主要取決於石墨的形態、大小、數量。
灰鑄鐵#
最便宜,應用最廣泛,80% 以上。
灰鑄鐵的牌號#
HT×××。“HT” 表示 “灰鐵”,“×××” 表示最低抗拉強度值。
- 例:H200
- HT 為 “灰鐵” 的漢語拼音字頭
- 200 表示該灰鑄鐵的抗拉強度值不小於 200MPa
灰鑄鐵的性能特點#
-
力學性能低
- 片狀石墨對鋼基體的分割作用大,尖端形成應力集中。
-
耐磨性和減振性好
- 石墨的存在,有利於潤滑和貯油、吸收振動能量,減震性優於碳鋼。
-
工藝性能好
- 熔點低,液態流動性好,易於澆注,特別是結構複雜鑄件;切削時易斷屑(切削性能優於鋼)。
孕育處理#
加孕育劑(變質劑):矽鐵合金、矽鈣合金,結晶核心多,石墨片尺寸更小更均勻。
應用#
機床床身、底座、發動機缸體等。
球墨鑄鐵#
改變石墨形態來提高力學性能。灌鑄前加球化劑和孕育劑,經過球化處理和孕育處理得到。
球化劑:鎂、稀土、稀土鎂。
球墨鑄鐵的牌號#
QT×××-××。“QT” 表示 “球鐵”,“×××” 表示最低抗拉強度值,“××” 表示最低延伸率。
- 例:QT500-05
- QT 為 “球鐵” 的漢語拼音字頭
- 500 表示該球墨鑄鐵的抗拉強度不低於 500MPa
- 05 表示該球墨鑄鐵的延伸率不低於 5%
球墨鑄鐵的性能特點(與灰鑄鐵相比)#
-
力學性能高
- 球墨鑄鐵抗拉強度和彎曲疲勞極限高、塑性和韌性好。
- 球狀石墨對鋼基體的分割作用減低至最小,鋼基體的連續性好,應力集中減弱。
-
減振性差
- 減震性不如灰口鐵。
-
鑄造性差
應用#
一定條件下可替代鑄鋼、鍛鋼,用以受力複雜、負荷較大和要求耐磨的鑄件,如內燃機曲軸、凸輪軸閥門、汽車後橋殼等。
蠕墨鑄鐵#
鐵液經變質處理和和孕育處理得到。
變質元素(蠕化劑):稀土矽鐵鎂合金、稀土矽鐵鎂合金、稀土鈣鐵合金等。
蠕墨鑄鐵的牌號#
RuT×××。“RuT” 表示 “蠕鐵”,“×××” 表示最低抗拉強度值。
球墨鑄鐵的性能特點#
-
力學性能介於灰鑄鐵和球墨鑄鐵之間
- 強度和韌性高於灰鑄鐵,不如球墨鑄鐵;耐磨性較好;減振能力優於球墨鑄鐵。
- 蠕蟲狀石墨的頭部鈍而圓,對基體分割作用較灰鑄鐵有明顯降低。
-
工藝性能介於球墨鑄鐵和灰鑄鐵之間
- 鑄造性能優於球墨鑄鐵,與灰鑄鐵接近。
-
導熱性能接近灰鑄鐵
- 高溫強度、熱疲勞性能大大優於灰鑄鐵。
- 適於製造承受交變熱負荷的零件。
可鍛鑄鐵#
可鍛鑄鐵的獲得:
-
獲得白口鑄鐵;
-
白口鑄鐵石墨化。
-
可鍛鑄鐵在加熱時通過 Fe3C 的石墨化而獲得。
-
灰鑄鐵、球墨鑄鐵、蠕墨鑄鐵在冷卻時通過析出石墨而獲得。
-
可鍛鑄鐵的牌號#
- KTH×××-××。“KTH” 表示 “可鐵黑”,稱黑心可鍛鑄鐵,以鐵素體為基體。
- KTZ×××-××。“KTZ” 表示 “可鐵珠”,稱珠光體可鍛鑄鐵,以珠光體為基體。
可鍛鑄鐵的性能特點#
性能介於灰鑄鐵與球墨鑄鐵之間,耐蝕性較好,但生產效率低。
鑄鐵的熱處理#
鑄鐵熱處理的目的:
1. 改變鋼基體的組織,改善鑄鐵性能;
2. 消除鑄件應力。
特別提示:
-
熱處理只能改變鋼基體的組織,不能改變石墨的形態及分佈
-
片狀或球狀的石墨不會因熱處理而變成其他的形狀。
-
石墨的尺寸不會因熱處理而增大或減小。
-
石墨的分佈不會因熱處理而改變。
-
-
灰鑄鐵不適合採用強化型(如淬火)熱處理
- 灰鑄鐵中石墨呈片狀,對基體的分割作用很大,即使進行強化型熱處理也難以獲得明顯的效果。
-
球墨鑄鐵適合採用與鋼相同的各種熱處理
- 球墨鑄鐵中石墨呈球狀,對基體的分割作用小,因此通過熱處理可顯著改善其力學性能。
時效處理#
目的:釋放鑄件應力。
工藝:
-
人工時效:將鑄件加熱到 500~560°C 保溫後隨爐冷卻。
-
自然時效:將鑄件放在室外 6~18 個月,使應力自然釋放。
人工時效是目前生產中最常用的方法。
消除白口退火#
目的:消除白口組織。
鑄件表面或薄壁處在鑄造過程中會因冷卻速度過快而出現白口組織,其硬度很高,給切削加工帶來困難,必須予以消除。
工藝:
- 加熱溫度:880~900°C。
- 保溫時間:1~2h。
- 冷卻方式:保溫後緩慢冷卻至 400~500°C 後出爐空冷。
表面熱處理#
目的:提高鑄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蝕性。
工藝:
-
感應加熱表面淬火
-
激光加熱表面淬火
-
滲氮、滲金屬
球墨鑄鐵的熱處理#
退火#
目的:提高球墨鑄鐵件的韌性。
工藝:
-
880~900°C 加熱保溫後,爐冷至 600°C 出爐空冷。
- 適應的鑄件:含有白口組織的鑄件。
- 退火後的組織:$F+G_球 $ -
700~760°C 加熱保溫後,爐冷至 600°C 出爐空冷。
- 適應的鑄件:組織為 $F+P+G_球 $ 的鑄件。
- 退火後的組織:$F+G_球 $
正火#
目的:將基體轉換為細珠光體組織,以提高強度、硬度和耐磨性。
工藝:850~900°C 加熱保溫後出爐空冷。
- 適應的鑄件:組織為 F+P+G 球的鑄件。
- 正火後的組織:$P+G_球 $
淬火及回火#
目的:提高球墨鑄鐵的力學性能。
- 淬火(860~900°C)→ 低溫回火(250~350°C)
- 組織:$M_回+A'+G_球 $。可用於製造軸承。 - 淬火(860~900°C)→ 中溫回火(500~600°C)
- 組織:$S_回+G_球 $。可用於製造軸類零件。
等温淬火#
目的:獲得 $B_下 $,使球墨鑄鐵具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工藝:830~870°C 加熱保溫後投入 280~350°C 的熔鹽中保持。
組織:$B_下+A'+G_球 $
此文由 Mix Space 同步更新至 xLog
原始链接为 https://nishikori.tech/posts/tech/cast-i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