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HIKORI

風結ぶ言葉たち

鑄鐵

鑄鐵是含碳量大於 2.11% 的鐵碳合金。

鑄鐵是人類使用最早的金屬材料之一,具有生產方法簡便,成本低廉,性能優良等特點,至今仍使用廣泛。缺點:硬脆,不易加工,只能鑄造。

典型零件:機床床身、汽缸體和缸套、凸輪軸、曲軸。

鑄鐵的類別

  1. 白口鑄鐵:碳主要以滲碳體($Fe_3C$)形式存在的鑄鐵。

    • 硬而脆,很少用做零件,作原料用(生鐵)。
  2. 灰口鑄鐵:碳主要以石墨(G)形式存在的鑄鐵。

  3. 麻口鑄鐵:介於白口鑄鐵和灰口鑄鐵之間鑄鐵。

鑄鐵的石墨化#

$Fe-C $ 和 $Fe-Fe_3C$ 雙重相圖#

image

鑄鐵的石墨化過程#

冷卻(結晶)時的石墨化過程#

  1. 從液相中析出石墨

    • $L$ → $G_I$
    • $L$ → $\gamma + G$(共晶反應)
  2. 從奧氏體中析出石墨

    • $\gamma$ → $G_{II}$
  3. 由共析反應生成石墨

    • $\gamma$ → $\gamma + G$

加熱時的石墨化過程#

$Fe_3C$ → $3Fe + C$

鑄鐵石墨化過程的兩個階段:

  • 第一階段石墨化:發生在 P'S'K' 線以上的石墨化過程。
  • 第二階段石墨化:發生在 P'S'K' 線以下的石墨化過程。

鑄鐵組織的形成條件#

按兩個階段石墨化進行的程度不同,鑄鐵具有不同的組織。

鑄鐵的組織與石墨化進行程度之間的關係

常用鑄鐵的牌號和性能特點#

一般來說,白口鑄鐵、麻口鑄鐵使用不多,灰口鑄鐵應用較多一些。

灰口鑄鐵的類別#

按石墨的形態,灰口鑄鐵分為四類。

  • 灰鑄鐵:石墨呈片狀

  • 球墨鑄鐵:石墨呈球狀

  • 蠕墨鑄鐵:石墨呈蠕蟲狀

  • 可鍛鑄鐵:石墨呈團絮狀

石墨狀態主要受鑄鐵的化學成分及工藝過程影響,片狀、球狀和蠕蟲狀在鑄造後即可形成,團絮狀由白口鐵退火得來。

:::grid{cols=2,gap=12,type=images}

灰鑄鐵

球墨鑄鐵

蠕墨鑄鐵

可鍛鑄鐵

:::

灰口鑄鐵的組織#

組織特徵:鋼基體上分佈著不同形態的石墨。

  • F+G 鋼基體(鐵素體)和石墨

  • F+P+G 鋼基體(鐵素體+珠光體)和石墨

  • P+G 鋼基體(珠光體)和石墨

灰口鑄鐵的性能#

主要取決於石墨的形態、大小、數量。

灰鑄鐵#

最便宜,應用最廣泛,80% 以上。

灰鑄鐵的牌號#

HT×××。“HT” 表示 “灰鐵”,“×××” 表示最低抗拉強度值。

  • 例:H200
    • HT 為 “灰鐵” 的漢語拼音字頭
    • 200 表示該灰鑄鐵的抗拉強度值不小於 200MPa

灰鑄鐵的性能特點#

  1. 力學性能低

    • 片狀石墨對鋼基體的分割作用大,尖端形成應力集中。
  2. 耐磨性和減振性好

    • 石墨的存在,有利於潤滑和貯油、吸收振動能量,減震性優於碳鋼。
  3. 工藝性能好

    • 熔點低,液態流動性好,易於澆注,特別是結構複雜鑄件;切削時易斷屑(切削性能優於鋼)。

孕育處理#

加孕育劑(變質劑):矽鐵合金、矽鈣合金,結晶核心多,石墨片尺寸更小更均勻。

應用#

機床床身、底座、發動機缸體等。

球墨鑄鐵#

改變石墨形態來提高力學性能。灌鑄前加球化劑和孕育劑,經過球化處理和孕育處理得到。

球化劑:鎂、稀土、稀土鎂。

球墨鑄鐵的牌號#

QT×××-××。“QT” 表示 “球鐵”,“×××” 表示最低抗拉強度值,“××” 表示最低延伸率。

  • 例:QT500-05
    • QT 為 “球鐵” 的漢語拼音字頭
    • 500 表示該球墨鑄鐵的抗拉強度不低於 500MPa
    • 05 表示該球墨鑄鐵的延伸率不低於 5%

球墨鑄鐵的性能特點(與灰鑄鐵相比)#

  1. 力學性能高

    • 球墨鑄鐵抗拉強度和彎曲疲勞極限高、塑性和韌性好。
    • 球狀石墨對鋼基體的分割作用減低至最小,鋼基體的連續性好,應力集中減弱。
  2. 減振性差

    • 減震性不如灰口鐵。
  3. 鑄造性差

應用#

一定條件下可替代鑄鋼、鍛鋼,用以受力複雜、負荷較大和要求耐磨的鑄件,如內燃機曲軸、凸輪軸閥門、汽車後橋殼等。

蠕墨鑄鐵#

鐵液經變質處理和和孕育處理得到。

變質元素(蠕化劑):稀土矽鐵鎂合金、稀土矽鐵鎂合金、稀土鈣鐵合金等。

蠕墨鑄鐵的牌號#

RuT×××。“RuT” 表示 “蠕鐵”,“×××” 表示最低抗拉強度值。

球墨鑄鐵的性能特點#

  1. 力學性能介於灰鑄鐵和球墨鑄鐵之間

    • 強度和韌性高於灰鑄鐵,不如球墨鑄鐵;耐磨性較好;減振能力優於球墨鑄鐵。
    • 蠕蟲狀石墨的頭部鈍而圓,對基體分割作用較灰鑄鐵有明顯降低。
  2. 工藝性能介於球墨鑄鐵和灰鑄鐵之間

    • 鑄造性能優於球墨鑄鐵,與灰鑄鐵接近。
  3. 導熱性能接近灰鑄鐵

    • 高溫強度、熱疲勞性能大大優於灰鑄鐵。
    • 適於製造承受交變熱負荷的零件。

可鍛鑄鐵#

可鍛鑄鐵的獲得:

  1. 獲得白口鑄鐵;

  2. 白口鑄鐵石墨化。

    • 可鍛鑄鐵在加熱時通過 Fe3C 的石墨化而獲得。

    • 灰鑄鐵、球墨鑄鐵、蠕墨鑄鐵在冷卻時通過析出石墨而獲得。

可鍛鑄鐵的牌號#

  1. KTH×××-××。“KTH” 表示 “可鐵黑”,稱黑心可鍛鑄鐵,以鐵素體為基體。
  2. KTZ×××-××。“KTZ” 表示 “可鐵珠”,稱珠光體可鍛鑄鐵,以珠光體為基體。

可鍛鑄鐵的性能特點#

性能介於灰鑄鐵與球墨鑄鐵之間,耐蝕性較好,但生產效率低。

鑄鐵的熱處理#

鑄鐵熱處理的目的

1. 改變鋼基體的組織,改善鑄鐵性能;

2. 消除鑄件應力。

特別提示

  1. 熱處理只能改變鋼基體的組織,不能改變石墨的形態及分佈

    • 片狀或球狀的石墨不會因熱處理而變成其他的形狀。

    • 石墨的尺寸不會因熱處理而增大或減小。

    • 石墨的分佈不會因熱處理而改變。

  2. 灰鑄鐵不適合採用強化型(如淬火)熱處理

    • 灰鑄鐵中石墨呈片狀,對基體的分割作用很大,即使進行強化型熱處理也難以獲得明顯的效果。
  3. 球墨鑄鐵適合採用與鋼相同的各種熱處理

    • 球墨鑄鐵中石墨呈球狀,對基體的分割作用小,因此通過熱處理可顯著改善其力學性能。

時效處理#

目的:釋放鑄件應力。

工藝:

  • 人工時效:將鑄件加熱到 500~560°C 保溫後隨爐冷卻。

  • 自然時效:將鑄件放在室外 6~18 個月,使應力自然釋放。

人工時效是目前生產中最常用的方法。

消除白口退火#

目的:消除白口組織。

鑄件表面或薄壁處在鑄造過程中會因冷卻速度過快而出現白口組織,其硬度很高,給切削加工帶來困難,必須予以消除。

工藝:

  • 加熱溫度:880~900°C。
  • 保溫時間:1~2h。
  • 冷卻方式:保溫後緩慢冷卻至 400~500°C 後出爐空冷。

表面熱處理#

目的:提高鑄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蝕性。

工藝:

  • 感應加熱表面淬火

  • 激光加熱表面淬火

  • 滲氮、滲金屬

球墨鑄鐵的熱處理#

退火#

目的:提高球墨鑄鐵件的韌性。

工藝:

  1. 880~900°C 加熱保溫後,爐冷至 600°C 出爐空冷。
    - 適應的鑄件:含有白口組織的鑄件。
    - 退火後的組織:$F+G_球 $

  2. 700~760°C 加熱保溫後,爐冷至 600°C 出爐空冷。

    • 適應的鑄件:組織為 $F+P+G_球 $ 的鑄件。
    • 退火後的組織:$F+G_球 $

正火#

目的:將基體轉換為細珠光體組織,以提高強度、硬度和耐磨性。

工藝:850~900°C 加熱保溫後出爐空冷。

  • 適應的鑄件:組織為 F+P+G 球的鑄件。
  • 正火後的組織:$P+G_球 $

淬火及回火#

目的:提高球墨鑄鐵的力學性能。

  1. 淬火(860~900°C)→ 低溫回火(250~350°C)
    - 組織:$M_回+A'+G_球 $。可用於製造軸承。
  2. 淬火(860~900°C)→ 中溫回火(500~600°C)
    - 組織:$S_回+G_球 $。可用於製造軸類零件。

等温淬火#

目的:獲得 $B_下 $,使球墨鑄鐵具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工藝:830~870°C 加熱保溫後投入 280~350°C 的熔鹽中保持。

組織:$B_下+A'+G_球 $

此文由 Mix Space 同步更新至 xLog
原始链接为 https://nishikori.tech/posts/tech/cast-iron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